一向被視為天之驕子的醫科,雖然指考分數仍穩居冠軍寶座,實際上地位已經有所動搖,台大醫學系主任黃天祥說,「以前滿級分學生第一志願都是填醫學系,現在卻有10~15%的人不會選醫科,」受到健保制度影響,醫生收入下滑,加上醫學訓練辛苦,學生寧可念其他科系。

 

目前台灣西醫師人數約38萬人,平均每一名西醫服務650人,符合先進國家標準,醫師數量已經足夠,但每年12所醫學院還會產出超過千名醫師,造成大城市醫師生存競爭日益激烈,開業不如以往容易,台北市近年就少了30%的診所。

 

 

收入下滑 等同於企業主管階層

 

以往醫師收入都是名列前20%,現在卻下滑到50%,醫師薪資大約等同企業中高階人員,目前公立醫院新進住院醫師的底薪大約4~4.5萬元,但加上值班津貼、醫師執照獎勵金等,實際薪資約5~6萬元,至於私立醫院住院醫師薪資大多採績效制,比公立醫院略高一些。

 

「醫師不會沒飯碗,但不再是金飯碗了,」黃天祥說,雖然醫生收入比一般人高,但換算工作時間和壓力,「假使你對醫生沒有理想,只想要賺錢,千萬不要來念醫學系。」

 

黃天祥說,很多學生選擇醫科,都是因為背負家人期待,然而,醫師還必須承擔高風險與責任,而且醫學中心的醫師,必須兼顧到服務、教學、研究三個領域,工作量更是可觀。

 

 

大醫院主治醫師沒有缺額

 

很多人都只看到醫師的光環,卻不知道醫師的養成訓練有多麼漫長辛苦。醫學系四年級升五年級時,必須先參加第一階段國家考試,以取得第二階段國家考試資格,到了六、七年級,開始1~2年實習醫生生活,輪流在醫院各專科實習,畢業後參加第二階段國家考試,取得醫師執照。

 

接著,就是為期1年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(PYG1, Post graduate first year),之後擔任住院醫生,在各專科受訓,訓練時間長短不同,一般內科約3年,但神經外科則可能7~8年以上,每科平均約要4年左右,訓練完成後再參 加醫學會主辦的專科醫師執照考試。

每年住院醫師都會評鑑,選擇可往上晉升的住院醫師,期間還會再參加醫學會的次專科考試,最後加入行政事務歷練,擔任總住院醫師,成為主治醫生候選人。

 

主治醫師是許多醫師憧憬的位置,但如果沒有缺額,就無法升上主治醫師,現況大概會令醫學系學生大失所望,「大醫院主治醫師都沒有缺了,要等到他們退休還要好一陣子,」黃天祥說,大型醫院沒有升遷機會,促使住院醫師們選擇自行開業。

 

 

「事多、錢少、糾紛多」的專科沒人要

 

在健保給付制度影響,以及美容風氣盛行下,以前被認為是「小科」的皮膚科搖身一變成了當紅炸子雞,是近年學生們選填志願的第一位,其他較輕鬆的科別,如耳鼻喉科、眼科等,也一樣受歡迎。

 

至於早年大家最想擠入的內、外、婦、兒四大科,人氣大幅下滑。內科是所有醫學的基礎,還是有不少人專科首選內科,但婦科和兒科,受到少子化浪潮衝擊,不再像過去具吸引力;而外科醫生要24小時待命,且健保給付同工不同酬,更使得學生興趣缺缺。

 

部分專科招不滿人,有些專科卻搶破頭,為了避免人力失衡,教育部預計將會控管限縮某些專科名額,避免學生一窩蜂擠到某幾個熱門專科。

 

不用24小時待命、較不忙碌的科特別受歡迎,反之,「事多、錢少、糾紛多」的科別,大家避之唯恐不及,因為醫療糾紛也是選擇專科的重要考量,黃天祥說,「一旦扯上醫療糾紛就很麻煩,台灣的醫療過失必須由醫生自行承擔,有侵入性治療的專科自然風險較高。」

 

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邱泰源認為,醫學院學生與其追逐熱門專科,不如從病人角度思考未來醫療體系會怎麼改善,「否則從進醫學系到畢業,時間這麼漫長,開始執業時會發現市場人力需求又重新洗牌,永遠慢了一步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神準,好神!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